日前,廣東省發改委印發《關于調整新能源發電項目配置儲能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新能源發電項目跨地市配置儲能。無獨有偶,隨后河北省發改委發布的《關于促進獨立儲能加快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也發布了類似的條款,獨立儲能可在同一省級電網區域向新能源項目出租容量,不受市域限制。
從最初的新能源場站開發商自行投建儲能電站,到新能源場站可以租賃或購買獨立共享儲能電站,再到新能源發電項目跨地市配置儲能。“新能源+儲能”兩者緊密的關系似乎逐漸“松綁”。基于此,應該如何看待“跨地市配儲”的現實需求?“新能源+儲能”發展模式又將如何演變?
需求客觀存在
為了應對新能源規模化、快速發展對電網的沖擊,全國已有近30個省市出臺了新能源項目配置儲能的政策要求,并將其作為新能源并網或核準的前置條件。這也催熱了市場“新能源+儲能”這一標配模式。截至上半年,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4444萬千瓦/9906萬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40%。
然而,新能源配置儲能并沒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收益,反而加重企業成本負擔,業界有關叫停新能源電站強制配儲的政策呼聲不時響起。2021年國家發改委在《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鼓勵探索建設共享儲能,為“新能源+儲能”找到一條發展新方向,即允許新能源場站租用或購買獨立共享儲能電站的儲能容量,并將租用容量代替自建配儲容量。強制配儲由獨立共享儲能替代的苗頭逐漸興起。
允許新能源發電項目跨地市配置儲能,可以理解為新能源場站與儲能電站之間無論距離遠近,只要在同省域或同一省級電網區域,都可以進行容量租賃合作。
“新能源與購買的儲能容量完全解耦,租賃給新能源的儲能電站的運行運營過程完全以獨立經營主體參與市場交易。”華北電力大學教授鄭華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我國輸配電網輸送能力相對比較充裕,僅有極少數省份的局部地區的輸送斷面存在個別時段的阻塞現象,在沒有阻塞地區,對于在哪里部署儲能和新能源消納影響不大。由于建設新能源的地區不一定有建設儲能的條件、需求或足夠規模,同樣建設儲能的地區不一定新能源資源充足,因此跨地市配儲的市場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可以解決新能源與儲能之間租賃規模的不匹配問題。
操作細則待完善
業內專家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跨地市配儲”是在地市間跨地區送電能力相對充裕的前提下,通過合理“松綁”儲能和新能源場站之間的物理位置關系,以解決新能源出力富余與本地及相鄰地區消納能力不足的矛盾,若能夠通過跨地市的儲能調用做好新能源的合理消納,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提升儲能利用率、合理疏導電站成本、盤活存量資產創造有益渠道。
在具體操作層面,鄭華指出,新能源與租賃容量的儲能在運行運營方面是獨立的,不存在關聯關系和同步管理問題。只需要新能源場站開發商在并網運行前簽訂租賃合同,并每年均保障有足夠滿足配額要求的儲能租賃容量即可。
不過,跨地市配置儲能的調度運行、管理方式等實施細則有待進一步明確。“當前,新型儲能利用率有待提高,跨地市配置儲能項目或面臨地方協調和公平調度問題,要制定新型儲能調度運行規程,確定儲能調度范圍和運行方式,確保公平調用儲能調節資源。”業內人士稱。
未來新能源配儲在全國范圍開展跨省配置有沒有必要和可能?在鄭華看來,沒有必要,當前跨省跨區通道輸電能力有限,難以提供相應的調節服務。
“若實施面向全國范圍內的跨省配儲,勢必對各省市之間的政策協調、調用協同提出更高要求。”上述專家進一步指出,各地區應根據未來新能源發展實際,從全局角度出發,對新能源跨省區消納、新能源就近配/租儲能等模式開展較為全面的技術經濟性分析,在考慮系統成本和潛在收益的前提下妥善決策。
整體聯動有助于收益最大化
“‘新能源+儲能’發展的關鍵不在于形式,而是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成本疏導途徑,收益預期普遍不足。”業內人士指出,除了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儲能還具有調峰調頻、備用電源、黑啟動等多重作用,還是要從電力現貨市場角度去思考,盡快建立機制,引導配建儲能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發揮配建儲能和新能源電站的整體聯動作用,實現新能源項目的效益最大化。
國家層面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已明確提出到2030年,新型儲能實現全面市場化發展。近年來,山東、廣東、山西、甘肅等地不斷完善適合新型儲能入市的交易制度,積極推動新型儲能參與現貨交易、調峰調頻等電力輔助服務,不斷嘗試多品種交易疊加,提升儲能利用率,增加儲能收益。
在鄭華看來,“新能源+儲能”最終會回歸到儲能為新能源和全系統提供的能量價值、調節價值、容量價值的原本價值定位上。
“以市場機制引導‘新能源+儲能’協同融合發展是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上述業內專家指出,要著眼長遠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在科學確定建設規模、空間布局等前提下,通過競爭性招標等市場化手段確定價格水平、投建主體,輔以調節性能等激勵約束指標引導新能源場站等主體綜合考慮當地資源特性、消納形勢和系統需求按需配置儲能,主動提升儲能利用率,更好支撐新型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大規模應用。
(內容來自網絡)